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、最潮濕的時段,高溫和濕氣交織,人體容易感到不適?!跋酿B(yǎng)三伏,秋冬無病”,這幾十天養(yǎng)生很關鍵。不用和暑熱較勁,順著時節(jié)調整飲食、用些中醫(yī)方法調理,把夏天的消耗轉化為養(yǎng)身的機會,安穩(wěn)過好這段日子。
三伏天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,太陽直射點徘徊在北回歸線附近,地面吸收的熱量遠超散發(fā),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籠。此時天地間陽氣蒸騰,人體新陳代謝隨之加快,卻也易被“外熱”侵擾。
高溫催生大量水汽,或化作驟雨傾瀉,或凝成晨露沾衣,空氣濕度常居高不下。這種“上蒸下煮”的濕濁,最易侵入人體,讓人感覺渾身黏膩、精神困頓,仿佛被無形的網(wǎng)纏繞。
白天烈日灼灼,夜晚雖稍涼爽卻依舊悶熱,加之空調房與室外的溫差懸殊,稍不留意便會讓“暑邪”“寒邪”趁虛而入,埋下?lián)Q季生病的隱患。
三伏天高溫高濕,人的脾胃功能容易受影響,飲食上做好調整,才能幫身體適應時節(jié)變化。
多吃綠豆、冬瓜、絲瓜等清熱利濕的食材,如同給身體“開窗戶”;用蓮子、百合、山藥熬粥,既能健脾又能安神,讓燥熱中的脾胃得以喘息。夏日食粥如飲甘泉,一碗下肚,暑氣便消了大半。
冰飲涼菜雖能解一時之渴,卻會凍結脾胃陽氣,引發(fā)腹脹腹瀉;辛辣油膩之物則像給體內“添柴火”,加重濕熱淤積。守住舌尖的克制,便是給身體留一份從容。
三伏吃姜,如喝參湯——晨起嚼片生姜,或煮碗紅糖姜茶,能溫散體內寒濕;伏天的苦瓜、苦苣自帶“清涼基因”,苦味入心經(jīng),可清熱瀉火,是大自然饋贈的解暑良方。三伏天飲食關鍵在“順”,順著身體的需求,跟著時節(jié)的特點吃,既能緩解暑熱不適,也能為健康打下好基礎。
在陽氣最盛的三伏天,將溫熱藥材敷于穴位,如同給體內陽氣“添柴加薪”,能驅散沉疴舊疾。這貼在皮膚上的溫熱,是中醫(yī)“天人相應”的智慧,讓寒濕在夏日暖陽中悄悄消融。
艾灸關元、足三里等穴位,溫熱的艾絨氣息緩緩滲入肌理,能疏通淤堵的經(jīng)絡,如同給身體“曬曬太陽”。在靜謐的午后,一縷艾香伴蟬鳴,便是最愜意的養(yǎng)生時光。
暑濕纏身時,刮痧能刮出體表的淤滯,拔罐可吸走體內的濕濁。皮膚泛起的紅暈,是身體排出濁氣的信號,過后渾身輕快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。
文字:135AI寫作/僅做占位,使用請?zhí)鎿Q
貼紙:筆格設計ID:68397、135編輯器
排版:135編輯器
圖片:來源135攝影圖ID:86360、ID:86806